刘景扬夺冠命运终于给了孤勇者一颗糖
聚光灯从未真正照亮她的脸庞,直到这一刻。
11月19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2025年全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12秒81,一个让全场陷入短暂寂静继而爆发出惊呼的成绩。刘景扬,这个几乎被所有人忽略的名字,就这样以黑马之姿,击败了拥有千万粉丝的吴艳妮、亚运会金牌得主林雨薇等一众名将,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这是体育史上那些经典逆袭故事的中国版本,却因其背后折射的残酷现实而显得格外沉重。

谁是刘景扬?
在夺冠之前,刘景扬是中国体育金字塔中那些沉默的大多数。1997年出生于广东,7岁半开始田径训练,母亲刘小平曾是短跑冠军,为了支持女儿的训练,放弃工作到体校担任宿舍管理员,陪她度过两千多个日夜。
2013年至2018年刘景扬在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训练,2019年入选国家队。然而在前两届全运会上,她甚至未能进入决赛。这样的简历,在人才济济的中国田径界,几乎注定要被遗忘。
当吴艳妮的社交媒体粉丝超过1000万,广告代言不断,训练团队配备科学教练、营养师、康复师,每场比赛都有闪光灯追逐时,刘景扬几乎“一无所有”。
她没有专业教练,只能与广东省田径队三级跳远教练麦国强合作;她没有颜值、没有粉丝、没有流量、在经济大省的广东她却没有品牌方的资金支持;她的日常是大多数运动员无法想象的孤独训练——流汗、恢复、看录像、复盘分析对手。她的空间只有宿舍和训练场两点一线,她的生活只有训练。
面对对手滔天的资源,她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栏架不会因为谁资源少就矮一厘米,跨过它的每一步都得自己挣。”

命运还是给了孤勇者的一颗糖。
28岁的年龄,在女子短跨项目中已属“老将”。同龄人很多都已是人妻人母或事业有成,刘景扬深知,属于自己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同一批选手吴艳妮拿下亚洲冠军、林雨薇拿下亚运会冠军,新生代一批批已经逼近,自己却始终默默无闻。
但她没有放弃,而是玩命训练,每天把自己练得筋疲力尽,成绩开始一点一点接近那些明星选手,直到训练中多次跑出超过他们的成绩。
这一次,她终于做到了。0.04秒的优势,微乎其微却重如千钧。冲线后,她转身奔向观众席,与母亲紧紧相拥,全场静默30秒——那是孤勇者终于被看见的时刻。

不夺冠就白费?某地体育的残酷逻辑。
刘景扬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动人,正是因为它无情地映照出东大体育体系的某种残酷现实:在这个体系中,不夺冠基本就意味着你一辈子的努力白费,没有人在乎你的付出。
东大的体育机制习惯于将资源高度集中在那些已经证明自己或具有商业价值的运动员身上,而对于那些默默耕耘、尚未发出光芒的运动员,则往往吝于给予基本的支持。当其他选手失误后有团队立刻复盘时,刘景扬只能和三级跳教练复盘,只能独自消化失败。
这种“赢家通吃”的逻辑,不仅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公,更可怕的是,它传递出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只有金牌才有价值,只有冠军才值得被铭记。
然而,奥林匹克精神呢?体育的真谛难道仅仅是金牌吗?
刘景扬的母亲,那位放弃自己事业陪伴女儿两千多个日夜的母亲,她的付出难道只有女儿夺冠后才具有价值吗?那些与刘景扬一样默默训练却未能站上领奖台的运动员,他们的努力难道就毫无意义吗?
刘景扬的夺冠,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体制的缺陷,让我们得以用温情的眼光看待这个本应引发深思的故事。但如果她没有夺冠呢?那些与她一样坚持却未能等来“一颗糖”的运动员,他们的故事谁来讲述?
栏架确实不会因为谁资源少就矮一厘米,但我们的体育体制,是否应该让每个跨越障碍的运动员,无论最终是否夺冠,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刘景扬的金牌证明,顶尖条件固然重要,但热爱、坚韧和信念同样能够创造奇迹。站在领奖台上的刘景阳幸福的笑了,而我们,在为她欢呼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刘景扬”在夺冠之前就能被看见、被支持。
因为体育的本质,不只是生产冠军的机器,更是关于人类如何超越自我、实现潜能的故事。每个为此付出汗水与泪水的运动员,无论最终是否站上领奖台,都值得被尊重和铭记。
命运终于给了孤勇者刘景扬一颗糖,而东大的体育体制,欠所有孤勇者一个更加公平、更有温度的明天。
----- THE END------
上一篇: 拿银牌的吴艳妮,抢走了所有的戏